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科学研究>>科研动态>>正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研讨论班活动一:“中国方案”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案

2017年2月28日下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科研讨论班以“中国方案”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案为主题进行本年度的第一次学术活动,本次活动由夏建文教授主讲,参加人员有刘迪香、傅建平、李湘刚、李高君、邹大虬、黄惠莲、皮毅华等。

早在2014年3月,习近平应德国科尔伯基金会邀请,在柏林发表演讲时就提出过“中国方案”。在演讲中,习近平表示,中国愿以开放包容心态加强同外界对话和沟通,“我们将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贡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应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作出自己的贡献。”2016年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鲜明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这一郑重宣示,充满了大国的底气和豪气,彰显了大国的自信和担当。

中国方案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把脉世界经济发展。从“怎么看”谈到“怎么办”,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解决方案。(2)助力国际减贫进程。习近平在论坛上提出“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呼吁倡议,并就此指出了“四个着力”:着力加快全球减贫进程;着力加强减贫发展合作;着力实现多元自主可持续发展;着力改善国际发展环境。(3)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达成一个“全面、均衡、有力度、有约束力”的气候变化协议,提出“公平、合理、有效”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解决方案,探索“人类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和治理模式。(4)点亮互联网之光。各国应该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国方案”的基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长夜难明赤县天”。随着1840年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古老东方大国的大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人们开始寻求救亡图存、民族复兴之路,提出了五花八门的各种主张和“方案”,但都没有取得成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筚路蓝缕,不懈奋斗,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解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艰难探索,成功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引下,我们国家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经济总量已居于世界第二,对外贸易总额跃升为世界第一,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达到30%左右。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变迁和社会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从人们的头脑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从物质生产活动与上层建筑之间相适合的关系中去寻找。“中国道路”之所以行得通、走得稳、走得好,之所以为中国人民所认同、所接受、所欢迎,关键在于它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外来的”,更不是“西化的”,而是“独创的”。

 “中国道路”是“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的有机结合,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既坚持了“老祖宗”的基本原理,又根据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它在经济上把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有机结合起来,既克服了自由资本主义弊端,又克服了传统社会主义中计划经济呆板僵化的毛病;它在政治上,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既发挥了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又发挥了我们党凝聚人民意志、力量的“政治效能”,因而具有强大内生动力和发展潜力。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国家发展之路、民族复兴之路、人民幸福之路。着眼中国问题,提供“中国方案”,是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推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一个重要制胜法宝。从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摆脱“城市中心论”的窠臼,走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摆脱僵化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探索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中国方案”越来越明晰、越来越深化、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撰稿人:夏建文 审核人:何军新)